充分发挥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作用
文章来源:2102 更新时间:2021-01-01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推进救护培训基地建设,打造集救护培训、安全体验、人道传播功能为一体的现场体验式培训基地,是红十字工作落地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红十字会作为2019年全省唯一创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试点县(区),积极与区卫健局、康桥街道、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对接联系,借势借力,整合多方资源,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强化情景再现和现场互动,打造智慧红十字自助体验中心。2019年,受领创建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任务后,拱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基地选址、研究建设方案、规划投入预算,最终确定在拱墅区城北健康中心投入500余万元建设1300平米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暨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馆。
基地建设以提高社会公众对生命安全健康意识和救护技能为目标,兼具生命安全体验和培训教学两大功能,集综合性、专业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体验”上,着力人机交互体检、全程语音导览、远程更新维护、自助预约讲解、挑战常态化开放,自助式参观学习。在“培训”上,着力培训与体验一体化,通过“场景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防灾减灾、救护培训教育融于“场景+情景+体验+互动+乐趣”,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特别是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整体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在“运行”上,实现自助式参观学习,体验者只需用手机网上预约,从开馆、进门、参观、体验、学习到闭馆、断电,能够实现全过程自助式的参观体验。开馆一年来,共有2632名个人和17批次团体参观体验,接待了山东、河南、沈阳等省市红十字会20余批次参观学习。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打造高质量运行的救护培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区红十字会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并迅速将基地投入运行。在组织领导上,明确由专职副会长分工负责救护培训工作,任命综合科科长专职负责,成立日常办公组、救护培训组、体验实施组、教学研究组、质量督导组等5个小组,负责救护培训基地日常运维管理,确保工作平稳有序。在经费支持上,2020年投入51万元,2021年安排预算46万余元,保障基地正常运行。在师资力量上,注重师资招募与培养,目前共有一级师资10名、二级师资65名、三级师资73名,通过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劣、互学共进等方式,提高讲师的授课水平。
三是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建立培训长效联动机制。基地通过“寓教于乐+真实体验”的教育理念,“场景式+情景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点单模式,达到增强民众应急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安全教育普及形成常态化。
区红十字会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动,结合企业安全生产、社区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与公安部门联动,扩大培训面,让救护员培训走入警局,将应急救护技能作为辅警必备技能,提高干部队伍应急救护水平;与教育部门联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针对教职工开展救护员培训,争创全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和区社会公共服务场所大提升行动示范点;与社会力量联动,联系物业公司、健身房等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鼓励企业员工、社会青年加入培训行列,让基地成为扩大红十字会影响力的“倍增器”。
经过一年探索与实践,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通过开展现场体验、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培训趣味性和参与性,推动广大市民逐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人道品牌。下一步,区红十字会还将继续创新思路,不断完善基地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整合防灾减灾避险科普资源,促进职能部门间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努力开创长效化的合作共赢新局面,使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真正成为居民、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的场所,成为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和理念的窗口,成为志愿者参与救护实践活动的平台。